上周末的TTT培训课程中,印象最深的就是“一分钟电梯演讲”环节,简称过电梯。
来参加TTT的初心,是久仰石岩老师大名,佩服于他的个人魅力,所以总想着“上完课之后,我要带走些什么”,想学习关于培训师的专业知识,好奇优秀的培训师是怎样的。
可是两天课程结束后,我更多的收获是我不断问自己:我还能放下些什么?
在过电梯的环节中,石岩老师提供了两个身份供我们选择:欧文亚隆和彭妈妈,我们从中二择一。
之后,由石岩老师扮演这个人的角色,我们进到电梯里面,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让欧文亚隆/彭妈妈答应一件事情/帮个忙。
那这个电梯演讲的目的是什么呢?真诚,体会真诚是什么。
我选的是欧文亚隆,总共过了6次电梯,到现在也依然没有通过,但是心理波动很大。
周六过电梯环节,我先后进了三次,都没有通过,状态拧巴得很。
在这过程中,我的感受是:我其实并不需要对方的什么帮助,但是为了完成任务,“投其所好”地寻找对方的优势,从而刻意制造寻求帮助的机会。
我:“欧文先生,我知道您曾经帮助过很多人,我知道您不仅只是帮助患者,您和患者之间是一个互相送礼物的过程。我想我们的这次相遇,也将会是一个互相送礼物的过程,能和您聊半个小时的时间吗?”
得到回复:“你觉得你送出过最好的礼物是什么?为什么送礼物对你来说这么重要?”
我沉默,不知道答案。
我知道,这段由我发起的对话纯粹是“为了对话而对话”,没有扎实的根基。“送礼物”不是在我内心自然生长的想法,而是我想和对方寻求链接的引子。
第二天上午,依旧是过电梯的环节。
在这期间,我一直在想我和对面这个人之前,距离「全然的真诚」还差些什么?
这一次,我依然前后进了三次电梯,这三次的感觉是,每次都在尝试放下一些包袱,脱掉面具和盔甲,所以一次比一次轻松。
聊到了「价值」与「公平」。
我说对于自己尊敬的人,我很少积极主动地和对方交流,我觉得交流占用了我们同等的时间,但我得到的启发,也就是对方带给我的价值是大于我能给对方带去的价值的,这对于他是不公平的。
“欧文”给我的回复是:你又是如何知道对方的想法呢?只管做好自己、展开交流即可,有没有价值、公不公平,对方自己会去判断,那不是你该操心的问题了。
聊到我所谓的我与欧文之间隔着的「妨碍真诚的窗户纸」。
我说我一直在努力去找是什么隔在其中,我以为我找到了,我以为自己足够真诚了,结果你告诉我还是不对。
“欧文”说,为什么你觉得捅破这层窗户纸这么重要,送你一句诗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
是啊,为什么会有这种执念?似乎非要对方发我一纸证明,上书“足够真诚”,我才是个与对方足够真诚的人。
聊到「放下」。
我说我身上的包袱很重,我总是给自己限定很多东西,把本我展现出来对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
“欧文”说,那你想要放下什么?
我的过电梯最终伴着“那你想要放下什么”结束。仍然没有通过,我还是要努力把面具和盔甲放一放,挪到电梯外呆一会儿,这个问题,还得想想。
这次TTT培训课程,更像是一次自我探索之旅。
如何成为一位好的培训师?可以先转化成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?
像冲浪一样,敢于面对自己“现在正置身浪里”的状态,可能会被反复拍倒,但核心稳定性也在一次次加强。
仍然想以石岩老师的金句结尾:
允许沙砾进入你的身体,这样才有收获珍珠的可能。